近年來在澳洲的大型酒莊紛紛開始試驗自動化的系統 除了成本考量,也是食品產業的趨勢,企業運作也愈來愈依賴科技 尤其像酒廠釀酒季時要依靠的人力,要付出的成本在澳洲會更加明顯 主因是澳洲人力昂貴,法規嚴謹,每個勞工在安全法規上都要特別訓練,針對不同產業不同機具操作也都會有個別的規定, (冷門小知識:澳洲釀酒季的平均時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高的) 但要投入這些設備及試驗等等都是要相當的金錢,時間投入及風險考量,像是一般我們知道的淋皮(pump-over), 目前有酒廠採用自動化的方式,而不是人工拿著幫浦的管子,一個槽一個槽做 ,也有用氣動式的,在發酵槽內設置進氣管線,用高速氣體產生的力量達到像淋皮(pump-over)的作用,當然像前面說的,這些都要錢,也要試驗過效果 不過這兩年TWE (Treasury wine estate), 就是大名鼎鼎的 Penfolds 跟Wolf Blass的母公司,在巴羅谷(Barossa Valley)的主要酒廠已經開始試驗全自動化系統,在閥門上都有感應器,各家公司系統有的也提供及時的化學分析,不過目前了解到的狀況都還是有待改善。但是就僅僅我在澳洲這短短幾年就感覺得到大型酒莊在這部分的進展,甚至也不只有酒廠運作,酒莊的銷售到客戶服務也都有很大的進展。 當然小型的酒廠來說要投入這樣的資金人力是困難的,一般來說看酒廠設備如果在500噸以下的採收量,一般來說可能4-6人的,當然這只是估計,其他會影響的因素還包括 酒廠產品線(比如一樣的採收量有人做5種酒有人做15種酒) 酒廠設備的新舊跟管線設計,會影響到需要多少勞動程度才能完成同樣的工作 釀酒哲學,各家釀酒師對釀酒流程會想要不用的方法操作(白話文:各家龜毛的地方不同) 財力,釀酒師在大小型的職責上雖然相似,大多數小型酒廠,釀酒師都會要擔付不少酒廠操作的內容。 這個趨勢其實也大大影響了酒廠的的成本,大型酒廠的的酒價會更有利潤。相對壓縮了其他中小型的市場,不過這當然是指一般的市場狀況來說,頂級酒款的市場自然不是這樣。 通常操作數位化會被問起,有沒有可能?個人意見覺得這是個不可逆的方向,不過是全面或部分,但釀酒師的工作會被取代嗎?目前看來我覺得機會很小,原因在於,要判斷酒的狀況,不全然是數據,感官判別很重要, 或許現在盛行的AI將來有一天有可能做到感官分析,但如果就真的都是人工智能做的酒,葡萄酒是不是也
近幾年澳洲對於新興品種(Emergent or Alternative variety)的討論度一直很高, Nero Davila, Fiano, Tempranillo, Vermetino, Touriga 還有很多地中海氣候的葡萄都有人嘗試種植釀造,以麥克拉倫谷(McLaren vale)為例,Fiano已經替代以往的Chardonnay成為這裡主要的白葡萄品種,在麥克拉倫谷的酒展,Fiano已經可以成單一個品種區塊,也代表著這個品種在這個區域的茁壯。 新興品種會在這10年間快速崛起,有一大主因當然是氣候變遷,暖化對全球農業的影響甚鉅,葡萄酒產業自然也不能倖免,對葡萄酒產業來說,原本冷涼產區也受益於氣候可以釀造的酒種變多,典型的例子像是英國近年來在汽泡酒的產量及質量都大幅上升,德國部分產區可以黑皮諾的成熟度也因此提高,相對應增長了質量,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在過去幾年酒的質量在國際間的可見度也有提升。 原本炎熱的產區面臨的挑戰當然是愈來愈大,乾旱缺水跟野火,特別是近幾年在NAPA及澳洲各地都比往常更劇烈,前面提到麥克拉倫谷或是著名的巴羅沙谷都往更耐旱或是的品種嘗試,當然就影響了酒體風格,上面提到的這幾個品種幾乎在各個酒莊都可以看到一種以上,也就因為酒標上出現的不再是Shiraz或是Cabernet Sauvignon等等常見的傳統品種,市場上也開始好奇品種會呈現怎麼樣的風味,也就引起愈來愈多的討論,也得到很多正向的回饋,產生一個循環也就讓愈來愈多的酒莊願意試驗更多不同的品種。 --跟傳統的糾結-- 相對於舊世界的法規及家族傳統的束縛,澳洲葡萄酒自由許多,對於新品種的接受度是高的,考量的較多的是葡萄園的位置,嫁接或種植的成本,或是對品牌的影響層面。真的要說糾結比較學被討論的的應該是這些品種在舊世界的風格與在澳洲的有些相差甚遠,風味型態的呈現比較多元。對釀酒師來說,這樣的轉變對接上來不得不面對只會更劇烈的氣候是必要的也是正面的。當然最後每個產區會找出適合的品種,才有機會將酒質再提升到另一個高度,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轉變是容易的,其實不然,釀酒葡萄的品質,除了氣候土壤釀酒技術,常常被忽略的是葡萄園的成熟度,一般來說種下的葡萄要三年後採收的才會被用來釀酒,新藤的風味集中度常常達不到要求,即使三年後也不代表就可以呈現出最好的狀況,一般來7-10年如果在好的種植條件及穩定的葡